再看台灣參與全球開放資料評比

關於台灣在今年全球開放資料評比中,從去年的第11名,到目前評分排序的第一名,也許該感謝台灣的長官在指導會議中提到要求進入前10名,於是相關人等都拼命的努力針對評比的項目與去年項目中的缺失處加以改善、將原評比者找不到的資料趕快浮在台面上,讓這場評比成了排名的追逐,而不是針對實際開放資料的品質、對於民生的改善有無協助的開放資料評比。

重新閱讀了今年六月所召開的「2015年行政院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新聞稿,對於各部會首長提出對於「生產力4.0」於不同產業的策略。最終只有: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智慧XX(Smart something),並以傳統的手法,先讓法人試驗開發,再將成功經驗複製至中小企業。

事實真是如此嗎?台灣的中小企業真的需要由法人來複製成功經驗嗎?

眼前最現實的例子,就是中國淘寶的雙11購物節,台灣品牌的產品在此次銷售大戰中近乎全軍覆沒,許多廠商才認知到在這個戰場裡要面對的不再只有台灣島上的同行,而是面對全世界的競爭者,彷彿真正在此刻才意識到電子商務戰的真實面。這已經是現實的戰場,還需要再等法人的技術移轉或授權嗎?法人所研發的技術或是專利真的符合目前市場的需求嗎?

從商業的角度,如果這些品牌知道台灣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是不是只有中國才是唯一的市場?如果把東協其他國家的進出口值、進出口的商品一起比較,台灣是不是真的只能與中國交易?

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他不再是從以往自己的生產、銷售來評斷今年的銷售量、預估明年的生產量或是只針對台灣市場的消費者喜好來生產產品,而是運用數據去預估、去推斷,然而數據的可信度、品質與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都不是只能透過數字看得出來的。例如,我曾經分析了近六千筆的專利資訊,卻發現A法人拿了最多的經費,但其所產出的技術與專利數並沒有B法人多,但A法人所產出的專利可能是需要時間去研發的技術,而B法人會有較多旳專利數可能是同一個技術,在不同國家申請專利,但不代表他所研發的技術比較多。

數字代表的是數字、是佐證的工具,其背後的意義仍需要解讀,若是解讀錯誤,或是錯誤、刻意的引導,又不經查證,只會帶來災難。

有次參與了DSP的活動,聽著台上的人在談找尋資料時,依然不知道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的存在,也無法確定上面的資料是否真的適合他們使用。有許多的資料散落在各部會網站伺服器隱藏的頁面裡,有些可能是公開資料,只能公開不能使用;有些資料可能存在於某個已結束的計畫裡,卻因為計畫結束,這份資料也不會有人繼續維護,或乾脆下架,讓人永遠找不到;又或是在平台上的資訊少於網站頁面上的資訊。比方說,我今天想要查詢評鑑合格的醫療機構,有幾個管道:

  1. 衛生福利部所提供的公開資訊查詢平台
  2. 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上的衛生福利部評鑑合格之醫院名單
  3.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的衛生福利部2011~2014年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含精神科)合格名單

以上的資訊都是不對稱的,原因在於項目2的提供來源是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而不是衛生福利部,這份名單的用意是給人申請勞保失能給付時的參考資訊,如果要查詢通過醫療評鑑的機構,可能還是要透過衛福部或是醫策會的網站才有可能找到我要的資料。

同樣再看農委會所提供的「每月盛產農產品產地」,這是一份很棒的資料,但是如果要配合需求者說的,提供地理位置的對照查詢,可能要自己去比對一些地籍資料、農民的名單,也許才能取得資訊,或是再透過農委會其他計畫的網站頁面可以找到什麼農作物有哪些農民的資訊再做運用。

如同討論「智慧城市」這個議題時,大家都會想問:「什麼是智慧城市?」

  • 在你還沒回家時就幫你把冷氣開好的設備?(回家動個手指按鍵就好了,我們不是在談節能減碳嗎?)
  • 當你冰箱裡的菜快過期時會傳訊息到你手機提醒你的冰箱?(為什麼要買過多的食品?)
  • 擔心家長走失,所以給他戴個智慧手環,隨時掌握家中長者活動資訊?(長輩不是寵物,有人的尊嚴需要被尊重,隱私與安全要如何平衡?)
  • 想和朋友一起吃個麻辣鍋,你的裝置可能會掃興的提醒你,熱量太高、鈉的攝取量太高、還是清淡一點吧!
  • 掃瞄了產地條碼,所顯示的資訊真的能讓人安心的把食物吃進嘴裡嗎?

大家清楚的知道,任何事情光是只有量化並不足以具有意義或參考價值,質化所代表的意義較能有深遠的影響,但需要時間與人力,台灣的人民是否願意協助檢視與參與改善數據或資料的品質?

當政府部門在開放資料時,是以筆數為優先?還是真的站在人民的角度去設想為優先?人民需要的資料到底是什麼?是資料載具的改變還是行政組織與流程的重整?部會之間的資料是否真的相互流通還是公文先來再說?公部門在國際評比時的熱情參與即時修正,但台灣的政府開放資料價值在哪裡?是否真的能帶動產業的發展?能否扣合自己所擬出的發展政策?換個政府是否能繼續維持?平台上這麼多的資料是否真的能改善台灣島上居民的生活?民眾要資料時到底能否透過平台找到資料,還是只能自己拼拼湊湊?資料的可信度有多高?平台真的符合人民的使用需求嗎?還是只是讓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上的資料為台灣取得前幾名的佳績?這些才是政府開放資料時應該深思熟慮的事,而不是因為長官的期望,才去修改資料、甚至找出資料以符合評比標準,這些行動根本是給全世界看笑話,完全本末倒置,也令一路觀察評比、與觀察台灣政府開放資料歷程的人對此次評比的結果啞然失笑。

作者: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