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外交座談兩三想

上週高雄這場以「數位外交」座談堪稱一絕,絕在這主題在這個時間點總給人不同遐想空間。交流的聽眾們絕大多數對「外交」事務是陌生的,但對國際和區域的新聞脈動,可能還不算陌生。一個多月前我和活動主辦人盤算要在高雄起一個什麼題目時,著實商討了不久。後來刻意以數位外交為主題,背後是有其原因的。

座談為時兩個小時,一開始我們先請台下的聽眾介紹自己的背景,以及為什麼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有些人直接了當說明來由,也有些人是因為哲五高雄的名號而來。顯見以活動型態,漸次樹立坊間輿論,哲五高雄已經起了帶頭作用。

破題開始。「數位」「外交」拆成兩詞,大家似乎都懂。一個是數位,不就是網站嗎?二是外交,不就是國際交流嗎?顯然這選題還是不錯的,正如空氣自來水,人人都能掬上一口香甜,但真是怎麼來的,可能一問三不知,也不懂後面的複雜度。不懂不是問題,這是環境使然。我也不能算懂,但在過去十幾年來還算有些機會,數位摸到 ICANN 和 IGF 體系,也有和不少大型網路公司的接觸經驗。而在外交部份,他國的正式外交人員,碰了不算少,台籍反而是絕對少數(刻意避開)。但若脫開政府「正式」代表這一層,那麼國合之列接觸到的各種人士,著實累積能答的上腔的一定數量。

數位不難理解,如果我們將數位空間拉大來看。我在年初政院的一場座談上用 UNCTAD 如何處理與網路有關的議題清單做一個簡單說明,表示正如實體空間一般。實體空間有許多封閉和開放的外交場域,數位也是有的。但數位空間的層次,是誰把關,有誰能把關,誰在把關,這些空間式怎麼被創造出來的,誰在這些空間內講話,權力的代表是如何運作的等,複雜程度,絕對不低於實體世界。妳我在公民道德課程裡學到政府運作的基本架構,這些架構形塑了妳我能在不同實體空間內的各種社會和經濟活動。而同樣在數位空間(尤其是網際網路的空間)內,更有不等的力量和架構,控制著、權衡著、競爭著妳我能有多少發揮。但我們從小就知道公民與道德,卻沒聽過網路治理 (internet governance),以致於對於數位空間遊戲規則的無知,是非常普遍的常態,常態到我相信連號稱代表科技和青年的不分區立委,我相信也是懵懵懂懂,暫且無能為力。

座談內容應該還算精采,但本文並非逐字稿,我繼續再說明後續想法。

如何懂這遊戲規則和結構,要有機制、要有課程,最好是有需求,而這需求,顯然在荷蘭、澳大利亞等國,被重視的程度,是高於台灣的。不懂有很多壞處,例如諸多目前牽涉到網路的治理、產業發展和經濟型態轉型等議題,多半是和被新的遊戲規則所代表的勢力衝擊有關。再舉例者,如台人好談的數位金融 (#fintech)、新型態出租專車對上舊型態租賃車,或是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如北市)等,基本上都是兩大體系遊戲規則所代表的新舊勢力交融下所產生的競爭。

在我看來,由於此數位網路規則並非本地所創制,因此任何舉措,輕如新媒體想脫困摘選舉話語權之「政問」,中則到一個相對封閉社會的中小企產業法規調適(還要快速立法兼輔導?),再重則如區域社會經貿結構因多邊貿易協定架軌互通下的牽曳轉變 (如 TPP) 等,對網路 (internet) 這個數位空間,有數派理解之分,但都過於偏廢,上不足以利於更好的政策醞釀。例如有以商業派為導向的,認定這世界就是 Amazon, Facebook, BAT 集團或是 Naver LINE 等所構築。另有一派強調自由軟體、開放源碼等,還有一派則是渾渾噩噩,如你我一般,反正來什麼就用什麼,自然就好。殊不知,這些數位空間的網路遊戲規則,上中下游都有即為強烈的利益相關者。如同妳小時候不懂原來檢察官可以這麼有力量,或是釣魚台到底是誰的。數位空間也是有同樣爭議,同樣勢力存在的。

既然你我的社會經濟和活動,多半都落在了數位空間,那麼無論於私、於公,不多點了解這些空間,說不過去吧?你 IoT 一下說是國家的棟梁產業,一下又說是轉型的契機,但這背後的結構現況如何,妳我以為原本是這樣,只能將權力代理給看似只有國家能扮演角色的網路機制,但是不是,民間也有份額在內?UN 和 ITU 系統只有國家能講話,那麼網路呢?

先到這裡,想想吧。我猜上週末在高雄的聽眾一陣激烈交鋒後,一定有更棒的想法。

作者: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