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出發點應為宜居城市

當全台灣正為著智慧城市議題發燒,設立各種美好願景的同時,國際間也有不少「宜居城市(Liveable Cities)」評比報告出爐,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先為大家整理出幾份具有指標性的報告「These are the top 5 most liveable cities」,各個調查都有不同的依據標準。

經濟學人以穩定性、健康照護、文化與環境、持續性、教育、基礎建設為5大分項,各分項下又有不同數目的評比指標,共約30個,今年度前五名的宜居城市為:墨爾本、維也納、溫哥華、多倫多、阿得雷德、卡加利,有三處位於加拿大;另外也列出了排名最後五名的城市。

15020667095_357c61bde7_k

美世的調查報告在網站上公開的較為完整,透過10大分項:政治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醫療與健康相關、學校與教育、公共服務能源與交通、娛樂事業、消費性商品、房價、自然環境,39個評比指標來評出全球城市的排名,分別列舉出前10名與最後10名的城市。今年度新增了新興城市排名,台灣的台中市在此份報告中的全球宜居排名為第99名,在新興城市則名列第3;不斷以發展智慧城市的台北市,在此份報告中排名第83名。以亞洲區來說,新加坡為宜居城市排名第1,而東京、神戶、橫濱、大阪分列前2至前5名。

MONOCLE今年則與AkzoNobel合作進行了2015年的宜居城市調查,調查的項目為22項,以民生項目作為主要評比指標,台灣今年在MONOCLE的評比中未列入於其中,但今年的調查評比項目改變,也與往年的調查結果不同,主要原因在於房價影響了調查結果。

目前台灣智慧城市的發展政策看似著重於基礎建設面,在應用層上則是把議題延伸到屬於私領域的家庭生活或是私人的醫療記錄,多缺乏公眾領域的城市與交通相關規劃,而交通規劃並不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無人車、共乘制度,而是涵蓋了停車位、計程車排班時間、用路人的最佳用路建議等。如果自經濟學人與美世的評比指標看起來,許多分項都是接近的,例如社會文化、教育、健康照護。台灣在發展智慧城市時也注重了這些議題,但不自覺就走向個人隱私領域,而不是讓資料獲得更妥適的運用,或因為權責的問題難以解決所以還不到開放的時機。

在台灣產官學研各界關注建造智慧城市的議題下,似乎過於著重產業經濟發展,卻忘記了人、生活,才是一個城市永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在有日照、環境溫濕度數據做基礎的環境裡建造智慧社區,卻忘了把該區域中的人口分布、生活習慣、出入時間等參數放在裡面;打造智慧停車場,卻可能在不經意裡曝露了某些住戶的隱私與出入習慣,或因為距離計算不當造成停車場的使用率降低;想要減低空污率,卻發現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源或其他空污來源可能是附近廟宇的香爐或是推廣的新興農業所飼養的牲畜、農業廢棄物,因為思維的垂直度夠深,但水平幅度還不夠廣,在各領域之間也無法交流,可能造就互相衝突的情況。

一個又一個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造方案若忘記了以解決民生問題優先為出發點,而卻以便利、省事、產業發展為出發點的未來,可能會建造出一棟又一棟冷冰冰的智慧蚊子館。宜居城市的調查指標提醒了我們在打造智慧城市時也需要考量的民生問題:醫療、教育、房價、公共設施的完善。

相關資料:

  1. 維基百科:世界最佳宜居城市
  2.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These are the top 5 most liveable cities
  3.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Global Liveability Ranking 2015
  4. 美世(MERCER):2015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
  5. MONOCLE:The Monocle Quality of Life Survey 2015

作者: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