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何止是蛋塔現象

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日前在報紙投書一篇說智慧城市不要成下一個蛋塔,但木已成舟,已經是了。只是和蛋塔風潮稍微不一樣的是,這個「智慧城市」的店租抵免優惠,絕大多數由政府出資。所以一時三刻,一個一個店面都還開的很開心。在店面裝潢的部份,都有品牌和通路部門的整套指導,店家也不用自己花錢,促銷來了,總部(政府)就會撥錢補助。

由於還在拓點建置的階段,大家也都期盼儘快開張,成就4.0版本的智慧風華。前仆後繼的加盟商就是大小不等的資通訊業者,而架上賣什麼商品,背後也是有不等的工廠 7×24 供應。有些不同智慧品牌的總部急了,不想搞這套精細的加盟體系,還沒有什麼具體的拓點成效,那就來發行智慧卡吧,未來店面多了,裡面送你的一百塊,總是可以再儲值再買蛋塔的。

18325218649_82c9b55ec0_k劉維公拿蛋塔作為比喻,想講的是一窩蜂的現象。很巧的是,整個智慧城市的氛圍、加盟、品牌和利益關係,與蛋塔店背後的結構也是近似。只是城市本身畢竟是相當複雜,城市所開的店,就算沒人買,倒掉的時間也會拖的比較長。例如在不少地方政府管轄內的蚊子館,皆屬本大類項。蛋塔總是還能吃的到,花點錢大家都買得起,但是但號稱智慧城市的服務,誰吃的到?

公空間與私空間混淆

令人不解的是,智慧城市內竟然會有「智慧家庭」的項目。照理來說,家庭是私空間領域,這無論是在「物理空間」或是城市「治理空間」都能成立。一個城市所能管的到所謂家庭的部份,到底是什麼?

有社會住宅性質的建築本體,由一個一個家庭所組成,所以建築、綠能等,都算城市可以介入的範疇。有公共事業性質的能源,通常每個家庭就是電力計量的元單位,所以有些國家的城市在這部份能做的比較多。台灣電力的供應不是純粹的商業市場,城市能所置喙之處,比較侷限。在比較新穎的網通這一段,由社區建築作為接入點,鋪入光纖電網,讓每個社區內的家庭都可以使用選用。這些情境內的「家庭」都是在具有公共性質的業務項目上作為一個集合名詞,而不是以單一家庭內的應用,作為智慧城市的落點,甚至是業務想像和願景勾勒的起點。

為什麼說智慧家庭作為願景勾勒的起點會有問題?私空間可能不是一個城市應該大力介入的空間。若能大力介入甚至到達的掌控的局面,那一定具有社會住宅、公宅或是公共建築的特性,公共建築的絕對數量肯定勝過前兩者,但與家庭沒有關係。

比較好的說法是智慧社區、智慧建築等,這些項目在全世界不同的國家都能看到以城市為發展基礎的案例,但若是以「智慧家庭」稱之,我認為這神經實在是非常的大條。這種傾向也註定了在所謂的「智慧家庭」願景的營造之下,會有什麼樣品質的地方政府會買單。或是說,能打交道的對象只有哪些國家和地區。

號稱提供智慧家庭解決方案的業者,東西可能也不賴,但實在是和家庭無關。那些想像出來的使用者情境,薄的比面紙還薄。偽裝成和善親民的消費端,來堵住本地政務官體民恤民的悠悠之想,反而害了出國比賽的形象。

系統與架構的不解

令一個令人不解的是,智慧城市的「系統架構設計」很少被提到。我們比較常看到的反而是「有感」作為績效橫量的公開指標。姑且不論這是對外還是對內說法,這都是很糟糕而且很愚蠢的說法。城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有機系統,有機系統在設計上所面臨的挑戰,不是單一部門、單一產業甚至是單一城市能勝任應付的。很多地方政府在城市邁向網路化、數位化和電子化的過程,還在嬰兒進入幼幼班的階段,以「智慧城市」作為政務革新,提昇效能,框列預算,彌補資訊系統建置和維運上的捉襟見肘,此挑戰不是台灣的地方政府所特有。

智慧城市的架構設計,隨便抓一個比較大的項目出來,就會發現在「營運面」至少有投資、管理、協調、協作等。「保障面」部分,有成本攤提、收益分配、法規保護等。在「技術」層面,有不少本地資通訊業者熟悉的題目。但若只提大數據、開放 API 或是開放資料等新潮之詞卻無視城市架構設計的層次脈絡,業者可為之,一個城市若這樣想,那就淺了。

關於智慧城市和金融創新

智慧城市的建設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領頭的角色,但傳統政府舉債投入建設,不啻讓地方政府財政更為惡化。如何透過金融創新支撐智慧城市的建設初期投入,達到一石兩鳥,優化政府資產的負債結構,這點是金融創新在未來台灣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智慧城市項目的永續發展部分,新型態的社區服務,如何導入社會資本,降低營運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藉由各種資通訊技術的手段,來達到智慧化的目的,相關的討論,目前也屬罕見。

另外的驚奇

智慧城市最關鍵的是城市的規劃、設計和發展的智慧化,這裡所提的智慧化有很大的程度和數位和網路化密切相關。舉例來說,一個城市成立管線公司或中心,將管線資訊的數位化、建置和營運和市府單位切開來,這就是城市規劃智慧化的打底基本功夫而已。或是運用相當成熟的 GIS,還算新穎的 mobile GIS,還是更為新穎的無人飛機 (drone),對土地使用現況測繪、對城鄉結構進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分析和評價等,這些都是屬於比較智慧化的城市規劃手法。更進一步來說,可以透過各種數據,通過展示或模擬系統,建構城鄉未來發展的分析、優化、調整、綜合判斷。這也可以讓過程更為智慧現代,讓規劃參與的維度能上到數位的公共場域(例如 Web)。這都是智慧城市在規劃行業最新、最值得發展,也最能拉抬新型產業生態的智慧城市課題。

很可惜的是,我們目前多半看到的還是幾十年前的建模表現手段,在有限的空間、時間之下,與受限的利益相關者,討論單一的開發項目。傳統城鄉規劃的作法,早就難以因應下個時代的各種挑戰。都市規劃本身的智慧化,若缺乏討論、提醒和質疑,這和世界的前沿趨勢發展是完全相左的。有沒有想過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還順便成就了新一代的規劃產業人才(甚至是學門),能出國比賽,帶領團隊到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去發展,這不是很好嗎?人才的培養可不是至有進到市府局處這條路而已。

作者: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