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需要打針吃藥

at civichall.org

Photo: twitter.com/bexband/status/626817277657247744

Code for America 的邀請之下,這次以 OK Taiwan 名義在紐約的 Civic Hall 分享一場過去 Code for Tomorrow 的經驗。這次目的相當清楚,就是提供淬鍊過後的「經驗」和「觀點」,以利後續 Code for All 網絡的成長和資源的戰略佈署。主辦單位來找的原因,主要是前幾個月在加拿大渥太華時,大家終於有時間靜下來,聊的也比較開。因此對於來自各自地所面臨的現況,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認知不是那種撲天蓋地乘上雲端但缺乏地氣的認知,而是各自從自身的社會資本網絡所解析出的認知。來自巴基斯坦非洲英國,以及瑞士和南美,是幾個當時在加拿大的 International Open Data Conference 之後所再次遇見的好友。

至於什麼是淬鍊過後的「經驗」和「觀點」?更真確的一點說法是希望提供一套哲學,那是一套如何脫離成為廣泛「政府」革新的意象之下,總是限於「打工仔」身分的哲學。這次 Code for All Summit 由於是首度舉辦,刻意把人數壓在兩百人以下。主辦單位是美國的 Code for America 和德國的 OK Germany 基金會。前者在人員編制素質、政務革新網絡、網路技術能力和募款能力部分,屬於上乘等級的新興基金會。這不只反應在基金會創辦人借調美國白宮一事的光榮歷史,而是從基金會歷年捐贈者的陣仗,以及每辦一次年會就能自動募到超過 ICANN 年會的金額來看,我們可知,想藉由公民科技 (civic tech) 風潮取得網路社會動盪之發展先機,加入的角色派頭當中,還不限於傳統政府組織革新的生態圈而已。後者 OK Germany 就更不在話下,不過這篇不是介紹各地的狀況,我先就此停住。

在過去幾年來,由於開放資料、開放政府和公民科技等風潮,搭著矽谷的演算式規範 (algorithmic regulation) 脈絡而發展的各地組織和作為,方興未艾。Code for All 是最近比較低調,但卻努力成形的網絡之一。在社會資本滿出來的困境之下,對於一個根植於美國城市政務革新的基金會,如何「打造」全球網絡,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過去挑戰政務革新的潮流,多半也和生猛的網路組織,網路技術和網路投資沒有發生什麼關係。但這幾年的發展,我想台灣的朋友有不少的體認。所以「傳遞觀點」這件事情,是我簡報的主要目的。用會場內十分鐘內的公開 tweet 回饋來說明這件事,最後再來回到「政府該不該打針吃藥」。首先來看…
“@ellietumbuan: People still matter in the #opendata movement: “Talent pool, not data pool” – @okfntw insights shared at #codeforall #civictech”
這部份指的是人才庫比資料庫重要。Ellie 在舊金山待了將近一輩子,也曾在名聞遐邇的老牌 Asia Foundation 任職。這很大比例反應在過去 Code for Tomorrow 的策略和執行面,當然人留不留的住,該不該留的住是另外一個問題。有人大概事情就解決了一半,能否有環境讓人待住,待的更久,待的專心,這是一門藝術。或是更精確的說好,一個身強體健的北國人丟到潮溼泥濘的南國去,不出三個月畢竟是病痛滿身。南國體健的好漢拉去冷寒之地,沒多久也要黑指跺腳。現象性的議題消耗的很快,搭著現象性議題進到政務體系(或是體弱被拉拔出來的)當然耗損的也快,快到一兩季就能把議題燒光。我一直以為豐沛的人才庫才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okfntw: @schee talks about how to hack into #guanxi in Asia concept – all stakeholders including government, citizen..etc #codeforall”
這部份是友人透過 OK Taiwan 的 twitter 所發,但 Microsoft New York 確是一連按了好幾次收藏。他們被迫要「公開」觀察這些事,講這些事。我想「關係」的這概念普遍能夠用在網路政務革新的突破路徑上,但又不能講的太白。這關係的捉摸對於全球性的落地科技公司,例如微軟、谷歌等,通常不好在亞太地區講的比較清晰明顯一點。
“@CallMeAlien: “Code For Tomorrow (Taiwan) extends its focus beyond boundaries- thus the name.   “@scheeinfo  @okfntw #codeforall http://t.co/vnoCdvfeaC”
這部份談的是跨域問題的普遍性,發推者來自肯亞。城市所面臨的問題,雖然規模有差,但多半是大同小異。大同小異來自於政府是怎麼管理城市的,多半也是互相學習,互相模仿。學習有學習的機制,模仿有模仿的平台。該「吃藥」緩和癥狀的時候,藥品的提供者也不出那幾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這反應在當初 Code for Tomorrow 不叫 Code for Taiwan 或是 Code for Taipei 的命名邏輯。肯亞在過去幾年來常被盛讚為非洲新星,各種國際資源絡繹不絕的湧入。對於用錢或是用資源來解決肯亞問題的捐贈者和投資者來說,解了 Nairobi 的問題,就等於搭起進軍其他非洲城市的樣板和跳板。
“@okfntw: 日本的 #codeforall #civictech 發展和台灣很像,都是因為大災難而啟發。 @hal_sk http://t.co/M3wogowkwA”
這部份對台灣和日本人來說是常識了,但對其他地區的人而言,可並不是這樣。沒颱風沒地震是很難想像大自然的威力的。我們只要看每次大型人禍天災發生在日本或台灣時,「鍵盤報災」、「鍵盤梳災」在兩地「蜂起雲湧」的狀態,就知道社會對於這方面的宣洩管道是如何生猛、多樣和積極。啟發日本的是2011年的311大地震,台灣則是2009年的莫拉克。
“@OKFN: #openknowledge ambassador from @okfntw @scheeinfo healing government one open app and one hashtag at a time #codeforall Nice!”
這講法就比較宅了。由於這次我完全用幫政府吃藥打針的比喻來談整件事,而每一個 hashtag 就是一種療程。英國開發知識基金會也有人在場,他們過去並沒有採取這樣的隱喻。
“@CodeforAll: Getting some perspective from @scheeinfo @CodeForTomorrow #codeforall http://t.co/AyYUtwqSas”
這就是純觀點。住在遠東的人一點都不會陌生。這圈子話的範圍可真不小:東北到日本,東到台灣,東南到新幾內亞、南到印尼、西南到新加坡、西到巴基斯坦、西北到中國,北到蒙古。全世界一半超過一半的人住在這個圈圈之內,這邊的問題的複雜度當然也不在話下。需要吃藥打針的「政府」在絕對的數量上,也是遠多於圈子外的美國、德國等地。會議地點畢竟是在美國紐約,來自亞洲的與會者畢竟是即為少數。
“@4bic: @CodeForTomorrow take a visionary approach to improving  Taiwan’s Health & administration system using #civictech :@scheeinfo #codeforall”
這邊談的是 Code for Healthcare。Code for Tomorrow 當初只是陪伴台灣外傷醫學會和各家醫院的臨時演員,還沒辦法更為積極主動(但不是不行)。但只是專注在一件事,三場 hackathon 之前的溝通座談、一場非常特殊的 hackathon 以及後續的n場分享會。這些動作讓怎麼解決某環節的醫療問題,有了觀點上的實質突破。這觀點對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pahlkadot: Converting compliance to compassion. Great vision from Code for Taiwan at #codeforall summit.”
這指的是我用打針吃藥和 Code for Healthcare 並且借用台灣外傷醫學會陳昭文醫師的一句話所改的一句話,當然針對的也是政府。”Compassion” 和 “compliance” 對於搭著矽谷資本來修理 (fix) 政府的 Jennifer 來說,一定不陌生。這兩個字是很有意義的。網路政務革新幾乎都是繞著 “compliance” 的想法在搞,而會從矽谷出發會有會搞網路政務革新的,當然除了資本的運作之外,更有 “compassion” 的成份在內。對於 Jennifer 這類型待過聯邦被歐巴馬請喝茶的人來說,做什麼,是不是做的很多,搞不好在哲學上的意義都沒有 “converting compliance to compassion” 來的重要。內行人知道 compliance 是很大很大很大的生意,compassion 當然也是。但在這個年頭缺乏的是 conversion,整個後面的轉換機制。這個 conversion 可不是只有單純的有人願意短期透過學人模式 (fellowship) 去 fix government 而已。這模式 Code for America 很自豪,但在幾天的交流,我們也都看到了很多走過之後發現的不可思議問題。簡報內我把這句話簡化成 “CCC“,當然台下的德國人都笑了。
“@bexband: .@CodeForTomorrow: we think of ourselves as doctors. #codeforall http://t.co/R9lvHVEL0y”
打針吃藥的譬喻似乎有不少人買單。@brxband 在聯合國紐約總部任職,負責溝通和創新策略。對於這種龐大的世界級官僚機構來說,溝通層面的創新是很重要的,醫生和醫療行為的譬喻,也正中下懷。他們完全不缺議題、不缺場域、不缺文件、不缺人也不缺錢。缺的是很細膩、很高層在溝通層面需要創新的東西,這東西常常被各種計畫所埋沒了。有時候讓你老闆講對一句話(這是指在聯合國體系而已),比做什麼還重要很多。
“@johnpaulfarmer: Taiwan and Israel have the most civic hacking activity, according to @Steiny as recollected by @J_Kloiber. cc @CodeForTomorrow #CodeForAll”
這個講的是零時政府有次在英國的座談,媒體和網路上都有不少討論,發推者的背景我就不好意思高攀。新的觀點是什麼,這次沒有著力,所以就不多談了。但這也是一個可以營造的觀點,但怎麼把這觀點 “CCC” 下去,那個轉換的機制需要來自各多層面的努力。

回到政府該不該打針吃藥這回事,我有幾個想法,當然我這裡提的「政府」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
  • 政府會感冒。
  • 政府也會大破病。
  • 你不可能因為政府破病就要他進太平間,換個人變成他。
  • 政府需要被開刀。
  • 開刀完要復健。
  • 復健需要夥伴。
  • 不吃藥不復建就隨他去吧,他可能需要家人。
  • 自癒的抵抗力如何培養?政務官每天吃吐臉書的訊息嗎?
  • 有些病真的很難啟齒,所以病歷、病史和處方籤要不要公開,很難講。
  • 破病之後自我放逐是可能的。
  • 有的是老年化的正常過程,高興就好,有社會支撐網絡就好,就不要有太多期待了。走的時候家產和社會關係,想想怎麼處理吧。
  • 政府身體康復不是醫生身體康復,一個人慢性病得到復原,我們不太會說醫生和護理人員是英雄吧?要給「政府」一點鼓勵。

以上大概是十分鐘的分享。你也可以說這譬喻不倫不類,認真想起來或許也是,但討論都可以透過 Twitter 公開進行。

作者: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