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16/03/04) 在高雄市交通局的邀請之下參加了一場座談,見到蔡志浩兄。想起我們上次在2011年09月於高軟談論的一些話題(例如開放資料和港灣都市),後來一些設想竟然先在鹿特丹和大連被實現了。不過想強調的重點不是在會議內容,而是會議之前我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在此跟朋友們分享。
對高雄市地理時空了解的準備:這點不太需要準備,比較算是累積而來的。有些朋友知道我在台灣累積的駕駛和騎程里程超過25萬公里,也曾經在2006年底把台灣的省縣道以摩托車的方式完成,對兩三百個鄉鎮都會區的基本認識還是有的。高雄畢竟是南部最大的都市,若要對一個地方提出發展的願景,至少要有不用看地圖腦袋裡就能浮現一些基本的都市(原舊制高雄市範圍)的肌理脈絡。這肌理可能是聚落(如重機具、加工出口區、學區、市場、宮廟等)、交通脈絡,或是地理空間的脈絡。這部份的準備時間:0分鐘。
對地方政府交通局處位階了解的準備:找到《台灣六都交通局組織芻議》的一份報告。我引用比較另我驚訝的部分,這部份的準備時間大約是10分鐘。
依據 2007 年地方制度法修正條文,縣市政府一級單位定名為處(昔日實務上的「府內局」改為「府內處」),所屬一級機關則定名為局(即「府外局」)。因此除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外,其餘各縣市政府的交通主管單位均稱為“處”,其專責單位名稱亦是五花八門,不像警察局、環保局、消防局、衛生局、勞工局、社會局之全國一致性,會落成這個局面,當時交通部主其事者不重視各縣市政府交通專責機構之重要性,顯有其責任。[…] 除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台北縣政府交通局與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屬於府外局,具有獨立發文、人事、會計權外,其餘各縣市均為府內單位,屬於縣市長的幕僚單位,並無獨立發文、人事、會計權,且其組織層級不一。
對於交通局處編制結構和近年預算了解的準備:這部份有很多公開資訊提供檢索閱讀,拜網路發達之賜,大約花了20分鐘,也分別查了其他五都的資訊。
對於地方交通議題了解的準備:這部份比較棘手。但之前有不少這方面的工作經驗(地圖、導航、地理空間資訊系統、交通安全、摩托車安駕),在待過的一些國外城市生活經驗,也多多少少會刻意去體驗各種交通載具和轉乘轉運的場景。手上有翻譯之前接觸過瑞典的「零的願景」,閱讀過的非專業書籍也有一些(人因轉乘規劃、都會區位發展、郊區公共交通規劃、摩托車事故研究等),比較要花時間準備的反而是檢索近一兩年來高雄市政府在交通規劃和施政上面的各種舉措,這點也不用看的很細,知道大項就好,約莫花了10分鐘。但前幾日和高雄的朋友吃飯聊天,倒是花了三個小時。
假設自身為非專家角度但卻是利益攸關者角度去想:有了上面40分鐘的準備之後,並且有國內各種政府會議出席的經驗作為限制思考發展的框架,我才開始著手願景想像的部份,並且順手留下記錄。這些記錄通常在現場是派不上用場,但卻是一個訓練的好機會。這些記錄的關鍵字是:
- #gendertech – 但我不知為什麼腦袋裡浮現紐西蘭前總理 Helen Clark 或是 Sheba Najmi 的身影。交通界(如 ITS Taiwan)在台上拍照的九成是男性,這個年代沒有 gender 元素是不可思議的
- human centered design – 因為蔡志浩在場,這我就沒什麼好談的
- 開放知識與現代開放標準 – 我看過在一些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交通資訊系統前台,頗多系統有濃厚的古典味道。光從這兩個角度的出發,就能在繼承願景發展後的手段層面執行面,派上不知道多少用場
- Vision Zero 還是再提一次,瑞典怎麼「輸出」這件事的整個節奏和推展的網絡,很值得類似高雄這樣的都市參考,不過我擔心地方城市對於外事的參與模式比較厚重(例如一定要見面談)而且生疏,但若要擔心就擔心不完了,倒不如把這種普遍的狀態當成是一個願景發展過程當中必須考量的限制條件
如此前後「作業」,累積的時間大概花了80分鐘左右,以一場兩小時半型態的座談,足以有所得且不落入形式老套。最後則是再花20分鐘,寫下這篇心得作為回饋。差不多這樣就夠了,少一點多一點可能都不符合「效益」。
以上。
作者: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