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全球開放資料評比心得

去年針對台灣各縣市所提供的資料評比的心得,今年只針對台灣在國際間的評比送出資訊,沒有再對台灣各縣市政府進行資料評比調查。在連續兩年提供台灣的資料參與國際評比後,有了以下的心得。

今年較去年只多了五筆調查項目,所以在檢視往年資料是否有更新後,再針對這五筆仔細去檢視,也有其他人填寫。至完稿前,評比尚未結束,可以自頁面上了解目前的評比情況,如果沒意外的情況,台灣在今年可能會前進至前十名,較去年的第十一名來說,已經達成了長官(編按:行政院)要求的 KPI,如果更排名更前面的話,應該會更開心。

然而將資料送出去的過程裡,內心的感受是複雜的。

2014年初參與評比時,Open Knowledge 相關的負責人員提醒我,他們並不希望由公務人員來擔任資料評比者或是提交資料的人,用意在於藉由一般的民眾來提交資料,由民眾來監督政府是否有完成他們應盡的責任。自網站上所看到調查的項目,我自己粗略的分為四個面向:

  1. 便於讓民眾參與:政府預決算資料、政府支出的會計資訊、立法議事相關紀錄、選舉結果、採購資訊等項目的資料評核。
  2. 改善生活品質:天氣預測、交通時刻表、污染資訊、水質檢測及公衛資訊的資料查核。
  3. 提供投資、就業資訊:整體經濟統計數據、公司登計資料,土地所有權人資料的調查。
  4. 增加對國家地理資訊的了解:國家地圖、郵遞區號及經緯度的對應、

政府都會提供這些資料,Open Knowledge 的調查項目也大致將各國資料評比的範圍透過共本的九個問題,提供基本調查基準:資料位置、是否為數位格式、是否公開取得、取得方式是否為免費、是否可以線上取得、資料是否為機器可閱讀使用、資料是否批量取得、是否開放授權及是否即時更新、定期維護。但不要由公務員來填寫的用意除了讓人民主動監督政府外,我相信透過這樣的調查也可以了解:

 

  • 該國民眾是否容易取得政府資料?
  • 該國民眾是否真的了解政府資料?
  • 如果填錯了資料,是不是表示資料容易讓民眾誤解?
  • 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資料是不是真的能滿足民眾的需求?

 

台灣政府提供了政府資料開放平台(http://data.gov.tw),至本文完稿前,平台上有12,877筆資料集供民眾下載使用。

由於每個年度所評比的項目大致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了解到,就如同考試一樣,這是公開的考題,大家要各憑本事把答案交出來。由於上面對於資料品質的調查也屬於固定的格式與選項,所以在判斷上只要符合上面的選項需求,就等同資料符合調查標準。

在送出資料的過程裡,看到的是台灣有許多資料項目、品質較2014年改善不少,但也由於台灣政府長官要求的KPI是在今年的調查排名裡擠進前十名,於是也看到了各家負責人員、相關的公關人員(不見得是公務員)使用出混身解數達成長官的使命,也難得只有台灣會依據上面的「考題」來「答題」,這也算是提高台灣在世界上能見度的國民外交手段吧!

開放(政府)資料就如同智慧城市議題的出發點應該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提供人民便利的生活方式、增加人民的參與、讓人民更了解國家的情況,這才是這些上位者在提供資料(訊)時應該要注意的基準點。以先前填寫公衛資訊的調查時,在流行病資訊的資料裡就曾見過這樣的回覆內容:「為了避免造成人民的恐慌,暫不提供本項資料。」也看過某些單位提供的所謂的「開放資料」是CSV格式的問卷調查結果(有多少人贊同、多少人參與),提供資料的單位往往長官說:「本年度要提供____筆資料」或是媒體不斷的重複:「資料交出來就好了。」的錯誤觀念又或是為了增加民眾一時好感而提供的資料,當議題熱潮過去後,造成平台上的資料過時而不再維護。

目前 Open Knowledge 調查的方向還是以資料是否存在為主,然而有些問題卻是一直被忽略的,那就是政府所提供的「資料可信度」如何?人民是否願意「信任」政府所提供的資料?目前人民使用政府資料是因為只有政府可以提供這些資料而無其他選擇?還是因為政府提供的資料可以被信任?

在這一波各部會大量提供資料、衝資料筆數的熱潮後,相信接下來就是檢視是否真正為人民所需求及是否有定期維護的檢視。國家所提供的資料應該要考量:穩定、即時、正確及可被信任,我相信這些會是比提供更多資料筆數還要值得重視的。

作者: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