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FN 全球(國家、城市)開放資料普查(一)

我忘記是哪一次在去年中,應台北市電腦公會邀請(還是在行政院科技會報內),進行簡短的開放資料國際局勢發展報告之時,也順便提到了 OKFN 的開放資料普查一事。OKFN 當時在普查籌備的過程以及後續進行的方式,算得上是相當新穎。雖然 census.okfn.org 的計畫早在2012年的年中已經略有雛形,但實際邀請來自各國的評鑑者,卻是到了2013年初之後,為了因應當年底在倫敦舉辦的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和 G20 的某次鋒會,才得以正式推動。

這份以國家(或是經濟體)為評鑑目標的評比有著許多不太一樣的創舉,例如:

  • 評鑑者的招募
  • 網路評鑑系統本身的修正與回饋
  • 評鑑模式的建立與本身的修正與回饋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至少在參與的過程當中,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作法。首先是評鑑者的招募。一般來說,類似這種由機構所發起的評比計畫,撇開前期的籌備階段,這可能包含主要負責研究員的招募,評比的時程管理,以及預算的編列等。至少在誰來評鑑的這個部分,通常只有透過機構介紹或是挑選的人員,才有機會參與。尤其是對相對嚴謹和有歷史的評比計畫,當設計跨國時,嚴謹的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高了不少。

由於 census.okfn.org 屬於跨國的評比計畫,一般來說,除了少數已經勢力龐大的研究機構之外,類似 OKFN 這種成立不到剛滿十年的英國基金會,要透過正式管道找到各地稍微具有代表性和專業的研究者,難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他們在進行評比之前,就針對 OKFN Network 和全球的興趣愛好者開始佈局。簡單來講就是說你把它想成一間公司開始要在海外設點,那你要做什麼事,當地要怎麼找人,當地駐點的人跟你有什麼合作和權利關係等,對一個基金會來說,這都是很有趣的挑戰。大多數的計畫都會給評鑑者不等的工具和補助,但 OKFN 的全球開放資料普查計畫,在一開始並沒有採取類似世銀或是 OECD 等的傳統作法。

OKFN Network 在2012年底已經有初步雛形,我在2013年初也申請成為一份子。事實上在更早之前,我就和一些英國的朋友實際往來,只是等到他們也準備好接納來自全球不同的成員之後,我們這些在亞太地區比較積極的愛好者(包含政府機構),也才能和 OKFN 建立正式的關係。

回到評鑑者的招募部分,由於 OKFN 已經在評鑑系統開發初期,就建立了剛好但也不會太多 (minimum viable) 的全球網絡,所以在招募第一輪評鑑者的階段,自然就有了良好的自然篩選機制。這機制是一種「文化為成」的機制,不需要機構本身在初期做太多的稽核和背景調查,就能找到足以勝任,來自全球不同單位的評鑑者。我們或許也可以將這種模式稱之為應用「開放發展 (open development)」概念的實踐。評鑑者背景不一,有實際擔任地方政府公職的人員、退休的公務員,也有大學的教授、博士班的研究生、或是對於公共創新有興趣的公共機構職員(如圖書館、政府設立的行政法人)。也有不少來自於私人公司,但希望在業餘也貢獻一己之力的個人,後者的背景,有來自歐盟的顧問諮詢公司,獨立的程式開發者,也有不少是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工作者。我印象中最後願意揭露自己身分的人,總共有六十幾個人。這些評鑑者都花了不少時間,不只是將時間貢獻在評比的各個項目,更多的是評鑑模式以及評鑑系統本身的敏捷調整。這些部分,我在後續會分享說明。

在評鑑者招募的部分,實際運作的狀況比想像中的細膩,整個過程中討論也不少,不過大概是如此。這作法有幾個好處,例如說:在處理新興議題部分,具有彈性,也更快速符合現況。大多數傳統的研究者可能連開放資料的文獻都還沒念齊全,立馬就要進行跨國評鑑,是有難度的。所以擴大評鑑者的來源,並且透過「開放發展」的概念,以提高各國評鑑者的代表性,OKFN 的作法是很有幫助的。好的評鑑需要花不少的資源,但在處理新興議題,敏捷快速,可能比一開始就有嚴謹的陣仗反而更好。後者的作法,只會讓非 OECD 成員的國家(或經濟體)完全沒有機會透過這個評鑑平台來了解自身的狀況。只能完全回到訴求學術和研究機關的路線。對於一個機構來說,在評鑑者參與的概念架構 (conceptual framework) 上,這算是不小的突破。